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禅宗美学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来自:临沂汉风园林艺术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9/12/5 |
|
|
|
一、禅宗美学概述 (一)禅宗美学的由来及其本质 禅宗美学是玄学美学在禅宗思想渗透影响下产生的审美观念,对中国的士大夫精神生活和美学境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禅宗美学不是孤立产生的,在中国美学史上出现过两次美学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在魏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经常互相倾轧,文人士大夫因此逃避市朝而归隐山林,认为尘世是腐浊,出世才是清高,终日清谈以道家老庄思想为背景的玄学美学;第二次则是在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禅宗思想与儒道思想融合后,尤其是在唐朝以后,佛教在中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文人的诗、画、乐等重要艺术形式都受到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玄学美学也逐渐演绎成了禅宗美学。将玄学美学与禅宗思想相比,最为明显的是禅宗美学品格更加注重将自然化成内心的一种理想状态,无关乎表现自然,而是尊崇内心感受。因此,禅宗美学的语意更深邃,审美境界也更高妙。禅宗美学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为人们提供感性的足以提升人格的高级精神享受。禅宗美学与西方美学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生命的,更是体验的①。禅宗美学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在于儒道思想。儒家讲人格主义,人伦礼制规范之美及将“仁山智水”等自然的比德以助成道德目标;道家崇尚自然主义,关注山林水趣之乐,如庄子“齐物论”“逍遥游”中与天地同乐的自然美。而禅宗美学正是汲取了两者所关注的要点,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化和心化,由此审美发生了质的变化,被赋予一种超越的意味。禅宗审美本质也讲人格,如它所说的“定慧”“清净”“解脱”等,但又主张“不着相”“法尚应舍”;同样,禅宗开悟绝大部分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却把自然景象心化,它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适意和生命的安顿。总之,禅宗美学重新朔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变得极其心灵化,这就是禅宗美学本质。 (二)禅宗美学的核心思想 1.倡导妙造天然的简朴观 禅宗美学倡导的妙造天然就是一种“无造作”的观念,“无造作”不等于不作,而是不妄作,是要以彰显物质自然本真状态为根本的审美实践,具有最直接的审美体验性。在审美活动中,外界繁杂事物的干扰和世俗观念的侵扰,使人们放弃自己最初的本心,只有摒弃外在一切干扰,才能还原生命最初的状态。而通过妙造天然就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然,以自然之美的魅力使人们逐渐忘却尘世的干扰,使人们得以恢复到本真。禅宗美学认为,朴素是自然的最原生态的美,是不假修饰的美。原生态的东西虽然外在表现古朴,但蕴含着丰富的内在精神,它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后的自然的物化形态,可以给观者长久的美学体验与精神上的满足,绝不会让人感到厌倦。 2.主张“空有不住”的虚实观 禅宗思想以“空有不住”为修行的重要原则,要求人们不执诸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不执“空”相,也不执“有”相,才是究竟解脱。在禅宗美学中,“空”就是虚;“有”就是实。世间万物皆有实有虚,譬如:容器,壁为实,内部空,正因为空才能容物,即形空而实有。因此,空有的概念不是对立的,虚实也是相辅相成的。禅宗主张人们不执空有,即告知人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 3.崇尚“梵我合一”的自然观 “梵我合一”是禅宗美学将天地万物与自身的“我”等量齐观的认识。禅宗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大“我”,而“我”是天地浓缩的精华,与天地具有同等的地位。禅宗“梵我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近乎相同,即:天地是大我,我是小天地,天地与我不一不异。所以,禅宗美学的核心思想深刻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①。唐代思想家李翱有感于禅宗思想言:“云在青天水在瓶”,道出了大自然的美就是我们所能体验、感悟到的美。当自然与我都不分彼此地消融在一起时,便从根本上还原了人与自然、物与我的本真状态。因此,“梵我合一”就是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环境交融的状态,也是一种融入自然的内在精神动力,一切自然之物在遵循其本性规律的基础上都可为我所用。 4.追求空灵的境界观 空灵是中国人对自然认识和生命感悟的一种诗化表达所呈现出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把空灵视作是“灵的空间”。禅宗思想就是引导人们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而至高境界就是一种空灵。“空”是指“性空”,禅宗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本性皆空,这是世间真相,宇宙的终极真理;“灵”则是“通灵”,是人们了知万物本性之后而达到灵活运用(任运自然)的本能②。所以,空灵境界在禅宗审美中展现的是一种“无极之境”。在这样一个极具广度、高度、深度的空间里,以一种壮阔深远的空间形态表现一幅纯洁的自然意识和生命情怀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禅宗美学的关联性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的表达手法,通过对空间环境的重塑,更科学地提高生活品质、美化生存环境。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基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资源等科学原则,进行土地及其各类要素的规划和设计。禅宗思想则通过意识形态,改善人的内心,使人在禅思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从设计师的角度讲,禅宗思想的真善美能够从人的意识层面影响到园林设计最初的理念。因此,笔者拟从禅宗美学的简朴观、虚实观、自然观和空灵境界观,阐述禅宗美学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关联性。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禅宗朴素观的关系 禅宗讲“彻见心性”,即揭示事物的本质。设计师通过领悟“彻见心性”而形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表现的“朴素”。如设计师在材料使用方面,提倡展示建筑材料表面纹理、质地、颜色的肌理效果,这种做法正体现了朴素观的设计思想。譬如:美国的一所资源研究所设计了一间“绿色”办公室,其构筑材料全部是由天然的植物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环保可再生材料,其地板利用天然树皮或竹子加工后压制而成,墙体由浸泡烘干的麦秆压制而成,家具则是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的,总之,建筑内外所有的原材料都来自自然生长的植物。又如:日本民居建筑中有留传近千年的火烧木的制作工艺,人们通过火烧烤木头的方式,将其作为建筑基材,而这种烧过的木头,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还具有防潮及抵抗虫蚁侵蚀的作用,非常适合当地的环境。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项保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已有了更科学的制作方式,不仅在加工中更为环保,而且木质加工后的使用年限进一步加长,加工成本也更为低廉。这两则案例都充分说明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设计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注重朴素的设计思想。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禅宗美学虚实观的关系 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水景、铺装、植物和园林景观小品等四部分,而这些要素在南宋禅画家牧溪的创作中曾得到很好的表现。其画作《潇湘八景图》(仅存4幅)所描绘的是潇湘地区(潇水与湘水交汇的湖南零陵至洞庭湖一带)的自然山水之景,也是作者对心中山水园林的设计。在《渔村夕照图》卷中,山体与水景构成的地形就是一种祥和的气氛,山是有形之物却通过雾霭将其柔化,而水体则以线型的形式贯穿于整个画面,表现一种柔中带刚的气韵;此外,画中的树木分布也呈现出聚散、虚实的视觉变化,尤其在光影的表现下将空间环境的那种气象万千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画面中的孤帆与缥缈的村落都是衬托整个自然环境的小品,虽然没用过多笔墨描绘,但其在画面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历史原因牧溪的作品留传到日本,并对日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深远影响①。禅宗美学讲究虚实之美,这种美可以看作是“有”和“无”的对比,在“似有似无”的审美影响下,园林景观设计表现出一种有无的结合、虚实的融合。园林中各种景物的交织,如山藏泉涌、水静鱼游,暗香浮动,石立影移等,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虚实”美,亦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如:南昌万达茂电影乐园入口处的室内园林景观就体现出这种光的虚实对比的特征,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奇幻效果。这便是设计师对光的折射与空间四周彩绘山峦叠嶂的壮美风光画面的巧妙结合。影院室内空间的顶部设计了多个类似三棱镜的天窗,起初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为了增强室内的光线或是使室内的照明更接近自然,其实设计师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但凡太阳光线直射到棱镜天窗时会产生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出七彩的光斑投射在室内空间,并且这犹如彩虹般的光斑会随着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离散式的分布形式,时而在画面中凭空出现,时而给空谷的石壁或石涧的溪流披上七彩的霞衣。如果把光斑称作为虚空间,那么被阳光照亮的石壁、树木等实体物便是实空间,整个空间就在这个虚实交错中完美呈现,给人一种惊艳之感。 (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禅宗美学自然观的关系 禅宗的“梵我和一”,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尊重自然并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禅宗的自然观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认为大自然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蕴藏着禅机。日本现代著名园林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就在参禅中得到启示,其作品既保留有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的形式,又在此基础上多了几分生趣,对植物的选择上要展现其“身姿”的原生态之美,在园林的布局上追求景致的层次感和韵律感①。“无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观照自然山水可以领悟佛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将对自然的理解与态度表达在作品中,引导人们去欣赏自然和感悟自然的美②。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纳帕山谷中匝普别墅的设计,以同心圆的视觉形式分别种植了高矮、色彩都不同的地被植物,并且这种形式一直延伸至别墅的入口处。地被可以留存当地宝贵的雨水,从空中俯瞰,随着地面地形高低起伏的变化,不禁让人联想到山谷中的葡萄园。由于别墅地处山谷,经常受到强风侵扰,设计师用一块平坦的草地斜坡在几道弯曲的风障土丘的中间开一道缺口,顺着风主导的方向,形成一个开敞的迎风口,以象征着人们向大自然敞开怀抱。这样的设计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相拥的气氛,通过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导人们用心灵去体味自然。此外,现代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常用到的设计语言“风之道”“光之道”“水之道”之类也是对自然界深层的感悟,有深深的禅韵在里面。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师在禅宗美学影响下,自然界的种种元素及现象都可纳入设计之中。 (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禅宗美学空灵境界观的关系 禅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人不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性。只要心性虑空自在,无所束缚,处境不染,便可处处得法、时时在道。在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通过对禅宗思想的研究,抒发人生体验与感悟禅宗美学带来的高妙境界。以唐代诗人王维为例,他平常喜好研究佛理,其诗颇具禅的意境,被后世称为“诗佛”。其《终南别业》中的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就充分展现出禅境美。著名学者徐增在《唐诗解读》中说道:“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若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从参禅的角度看,诗人正效仿佛法“无我”的境界,行到是舍生,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无还期是对生死的超越与心灵束缚的解脱,在诗人眼里,终日行无所事,恰恰能走向人生的圆满,即佛家的涅槃境界。这种由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所构成的禅境,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地形构造、水景布局、植物配置及景观建筑小品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有限的空间营造更多的情趣,以有形之景创无形之境,将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理解,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思维,与园林景象的物态相结合以给人诗意的感受。因此,园林的建造是体现禅宗美学所表达的人们情感的寄托、观念与哲理的空灵境界。通过园林所体现的情意使游览者产生一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尽管现代园林景观已突破古典园林艺术的常规模式,运用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可是在意境营造方面,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依然要传承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毕竟,意境是园林的灵魂所在,现代园林景观只有彰显空灵的意境美才能更具魅力。如位于无锡太湖畔的禅文化休闲小镇“拈花湾”就很好地体现出禅宗美学的空灵境界,尤其是小镇中的“悠游渔港”设计,步入其中的人都能体验到“海到无边天作岸”的韵味。设计师非常注重对空间环境的延伸,充分运用水、山、天空及水生植物间的巧妙融合给人一种无尽之感。其湖面要做到尽可能的开阔,必须将湖面远处的边界消逝于群山之中,而山又消融于长空之中,并且为加强周边山脉深远的效果,对山体的形及高度有着严谨的设计,以从视觉角度出发营造一种宽广、深远的境界。但凡人心情烦闷时,会选择登高望远或海滩漫步来放松心灵,因为自然的广阔景象可使人的内心变得更为舒坦、畅快。“悠游渔港”就是通过将禅宗美学的境界观运用于空间环境的设计,从而给人以无尽的空灵之美。总之,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表现手法旨在展现园林景观的意趣与境界美,通过禅宗美学意境的表达则能更好地让我们深切感到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境界美。国学大师冯友兰说:“禅宗是一种静默的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从视觉的表象的艺术形式而步入深层次的追求精神层面的体验,处处体现了与禅宗美学思想的紧密关联性,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宁静、简素的生活环境。 |
|